資訊詳情
遺址的變遷
發布時間:
2014-11-29
2007年10月,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3.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拆遷和建設工作全面展開。
三年間,長期占壓在遺址上的棚戶區和城中村被整體搬遷,2.5萬戶、10萬人,89家企事業單位和6000多商戶得到了妥善安置。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是21世紀中國文物保護和利用的一次綜合性、大規模的探索,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世界遺產保護及管理的要求,重視文物保護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城市文化建設及生態環境建設的結合,規劃設計上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內外一流設計機構和國際高端設計事務所的先進理念,開創了國內外眾多設計機構競相參與中國大型土遺址保護的先例。三年中,按照“一軸三區,宮墻環碧,文化遺產,城市景觀”的規劃理念和“恢宏大氣,質樸滄桑”的文化意象,先后完成了11個宮墻門址和40多座建筑、廣場、橋梁、遺址標識工程和園區道路及周邊配套基礎設施等項目的建設,在西安乃至全國范圍開創了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的先進模式。2010年7月,國家文物局充分肯定了大明宮遺址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指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大明宮遺址整體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全國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影響深遠。
2010年10月1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按期建成,盛大開園。風景如畫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現存遺址36處,其中地面顯現遺址6處,總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宮的4.5倍。同年11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首批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的建設,在我國屬于嶄新課題。大明宮人敢為人先,勇挑重擔,開拓創新,用短短三年時間完成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的建設趟出了一條新路。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開創了“遺址+公園”的全新保護模式,改善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條件,美化了城市環境,增強了民眾的自豪感,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大遺址保護的典范工程。
從2007年10月項目啟動至今,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在科學、完整保護展示大明宮遺址的同時,充分發揮遺址保護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作用。七年來,遺址區群眾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人均住房面積由不足10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以上,近15萬群眾從中直接獲益;隨著遺址區交通網絡的日趨完善,教育資源的整合提升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遺址區群眾的幸福指數得到顯著提升。
七年來,隨著舊城改造步伐的不斷加快和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使用,遺址區的城市環境顯著改善、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大華?1935、大明宮萬達廣場、世紀金花大明宮旗艦店、大明宮中央廣場、四海唐人街等一批重大文化商業項目在遺址區落地生根,現代服務業集群加速發展,對區域經濟產生了強勁的帶動作用。2011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項目獲得我國建筑領域最高獎——“中國人居范例獎”。今天,站在古樸厚重的西安古城墻向北遙望,一個富有濃郁歷史文化氣息的城市新區正在快速崛起。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新動態
NEWS